发表时间: 2022-10-15 15:51:35
作者: 精鑫科技数控刀具(深圳)有限公司
浏览:
每个人的一生
都是一部《西游记》
这部旷世名著中的人物,
都经历了不同的人生百态,
也诠释了完全迥异的宿命与结局。
看似神话故事,
却又写满了人生哲理。
给世人启示:人生道路上,自律与他律,做到不放纵、不越轨,确保大道不偏离,小节不放松,才能跨越一道道“坎”。
九九八十一难,成就了师徒四人。现实生活中的我们,何尝不是在一次次渡劫。九九八十一难,有没有呢?
老子曾说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;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”
而吴承恩在几百年前,正是用《西游记》告诉我们:懂得克制,才是最可贵的品质。
一、克制愤怒浮躁的情绪
《西游记》开篇,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。
“这如来十分呆!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。他那手掌,方圆不满一尺,如何跳不出去?”
他独战十万天兵天将,看似无敌天下,实则连佛祖的手掌心都逃不开,被压在五行山下。
曾不服地大喊“我要这天,再遮不住我眼;要这地,再埋不了我心;要这众生,都明白我意;要那诸佛,都烟消云散”的齐天大圣,也知道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了。
曾誓言“天要压我,我劈开这天;地要挡我,我踏碎这地”的美猴王,也学会了向现实低头。
《悟空传》有段话很精彩:“也许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以为这天地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,当他发现自己错的时候,他便开始长大。”
而在人的世界里,什么情绪就是什么命。学会克制情绪,其实,就是一场修行。
孙悟空成佛后,《西游记》便有一句话:“此时行者稳重,只因道果完成,自然安静。”
一个人管理情绪的能力,
最能看出你的格局和修养。
发怒前,最好养成衡量得失的习惯。要知道,很多让你发怒的事情,当冷静下来或者时过境迁之后,你自己都会觉得可笑。而且你会发现,只要能控制住愤怒情绪,很多问题都会找到更好的方法来解决。
心情不好时,可以咆哮、大哭、咒骂、懊恼……最后,你还要学会克制与放下。
不要让情绪奴役,掌控喜怒哀乐,这不仅是最高级的自律,更是成就大事的格局。
别忘了,能克己,方能成己。
二、克制贪婪自私的欲望
猪八戒贪婪、自私、懒惰、好色。
他想得到许多,但很少乐意付出和失去。
有句话这么说:“人这一生,所求有度,过则成灾。”
五庄观里他偷吃人参果,自己的囫囵吞下,还想再要一个。
四圣试禅心,只有他最心动,结果被吊在树上,脸上还写着:“从此静心需改过,若生怠慢路途难。”
路遇黄袍怪,师父遭难,孙悟空被逐回花果山,沙僧被抓走,就连白龙马也因救人失败身负重伤。
但这时的猪八戒想到的却是:散伙吧!
他对化作白马的小白龙讲道:“沙师兄已被他拿住,我是战不过他,不趁此散伙,还等什么?”
一路取经,他三番两次打退堂鼓,在他看来,取经只是一个不得已去完成的任务,远不及红尘万丈惹人贪恋。
人生的苦,根源就在于各种欲望。
强烈的物欲,难以割舍。
正如奥古斯丁一针见血指出:“悭吝人好比地狱,吞噬得越多,就越想吞噬,
贪得无厌。”
最终,猪八戒也闯过九九八十一难,修成正果,成了“净坛使者”。
三、克制锋芒毕露的冲动
“玉皇大帝便加升,亲口封为卷帘将。南天门里我为尊,凌霄殿前吾称上。”
碎了一枚琉璃盏,玉帝险些要了他的性命,在赤脚大仙的求情下,昔日威风凛凛的天将被贬到了下界。
天庭上风光无限的卷帘大将,到流沙河孤独坚守的沙僧,即便每七日便要承受飞剑穿胸之痛,但他仍然在流沙河中,沉默等待。
取经路上,他挑着担子走在最后。
没有大师兄的通天本领,没有二师兄的世故圆滑,没有花果山可回,没有高老庄能去。
遇到妖怪便打,被抓后耐心等人救,之后挑着担子又继续前行。
从始至终跟随师父,木讷老实,任劳任怨。
沙僧授封时,佛祖讲道:“诚敬迦持,保护圣僧,登山牵马有功,加升大职正果,为金身罗汉。”
书中他是最平凡的存在,没有跌宕情节的衬托,更没有浓墨重彩的描述。
他有着将所有棱角不再轻易示人的城府,岁月洗礼后的世事洞明。
懂得收敛锋芒,是境界,更是气度。
隐去锋芒,就不会有被众星捧月后从高处跌落的头破血流;是宝剑自是不会流于平庸。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,风光依旧,且细水长流。
四、克制急功近利的心态
西海龙宫三太子,因烧毁明珠被贬至凡尘,在鹰愁涧吃了唐僧的白马,只好化作唐僧坐骑,驮着唐僧,一走就是十万八千里。
肉身凡胎的唐僧被猪八戒形容为:“重似泰山。”
就连孙悟空也讲道:“遣泰山轻如芥子,携凡夫难脱红尘。”
就这样,重担落在白龙马身上。观音讲过:“你想那东土来的凡马,怎历得这万水千山?怎么到得那灵山佛地?须得这个龙马,方才去得。”
昔日的龙宫太子,化作白马。截然不同的身份他从未沮丧抱怨,甚至几次师徒遇难,白龙马挺身而出,坚定着所有人西去的脚步。
莫为浮名遮望眼,致远终须笃毅行。俗话说得好:“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,往往不是能力,而是格局。”
这个若有似无的角色,早已将眼光与追求放得最远。
这是沉默中韬光养晦的智慧。
作家三毛曾说:“世间的人和事,来和去都有它的时间,我们只需要把自己修炼成最好的样子,然后静静地去等待就好了。”
事前留有余地,才可进退自如;事后看淡得失,方是智者气象。
最终,他被封为八部天龙马。
克制急功近利的心态,摆脱目光短浅的束缚,人生路越走越宽。
五、克制与过往纠缠的执念
整部《西游记》,便是唐僧的一部苦难史。
幼年失怙,剃度出家,立志取经,历经苦难,普度众生。
也有人说:“唐僧之所以是唐僧,不在于他读了多少经书,而是取决于他走过的那些路。”
刚刚踏上取经之路时,乌巢禅师曾传授他一部心经,并告诉他:“佛在灵山莫远求,灵山只在汝心头。”
踏上了西行之路的唐僧,自此苦难重重,九死一生。
路人问道:“师傅从哪来?到何处去?”
唐僧双手合十,答曰:“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,去往西天,拜佛求经。”
途经女儿国,唐僧辞别转身时,世间所有悲欢取舍便再与他无关。
他坚定着自己的信念,将经历的所有悲伤和委屈,不甘与坎坷,都狠狠甩在身后,不让自己回头。
“赶路要紧。”这四个字,几乎贯穿了取经路上的始终。
即便再多艰难,再多苦厄,也从不哀叹、不纠缠、不回头、义无反顾,他的目标自始至终没有变过。
他的身上,始终有一种平静的力量。即便一路注定诸多磨难,依旧从容不迫,看淡波澜。
将八十一难化作一丝浅笑,一句佛号,开始继续前行。
作家兰迪曾说:“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,就能够承受任何一种生活。”
悲伤的过往不要执念,
逝去的缘分不要纠缠,
你必须学会放下。
学会释怀,学会放下,这,便是人生最通透的修行。
六、清代张潮的《幽梦影》里如此写道:《西游记》是一部“悟书”。
我们悟的是人,更是在悟人性。跌宕起伏的字里行间,无一处不是学问,无一处不是智慧。
所谓修行,从不在山上,不在庙里,而是在现实社会中。
我们每个人都在修行中生活,同时,也在生活中修行。
原来,人最大的对手,终其一生,其实就是我们自己。你所有的失败,不成功都是因为你为自己开脱,找理由;你所有的妥协,放纵,都是自欺欺人。对自己真正心狠的人,才是善待自己。
一位作家说过:“我从来不相信‘性格决定命运’这样的话,人这一生,最难的就是认清自己,克制自己,然后通过自己,改变命运。”
只有懂得自我克制,
才是最强者的本能。